电池箱安装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利弊?

作者: 分类: 光学仪器 发布时间: 2023-10-11 14:24:35

电池盒安装的优缺点气溶胶灭火装置?配电柜内安装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的利弊?什么是气溶胶灭火器?气溶胶灭火器价格气溶胶是一种可以用来制作灭火器的材料。机房、配电室等松树一般用气雾剂,气溶胶灭火器的灭火效率很好,优于干粉灭火器,目前国内工程中使用的气溶胶灭火装置属于热力型,冷气溶胶灭火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正式的产品。

气溶胶灭火装置

1、气溶胶灭火器和传统灭火器相比有什么不同?

气溶胶灭火器和普通干粉水性产品是差异化产品,利用气体灭火,无毒无害无残留环保,轻便易携带,使用方便,储存无压力。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应该是安盾消防。什么是气溶胶灭火器?气溶胶灭火器是利用一定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将灭火剂以气溶胶状态喷出来进行灭火。气溶胶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其内部填充的固体灭火颗粒发生器在钾气体发生剂的相互作用下分解出大量高效灭火物质。

气溶胶灭火装置

2、什么是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

1。气溶胶是固体或液体颗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一种物质状态。常见的气溶胶是烟和雾。灭火用的气溶胶粒子直径只有10 ~ 100微米左右,可以像气体一样长时间悬浮在空中而不会落下来。二、根据气溶胶产生的方式,可分为热气溶胶和冷气溶胶。目前国内工程中使用的气溶胶灭火装置属于热力型,冷气溶胶灭火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正式的产品。热气溶胶通过负催化和破坏燃烧反应链的原理灭火。

气溶胶灭火装置

3、配电柜内部安装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的利弊?

首先,气溶胶归入气体灭火。在灭火性能上,具有气体灭火的优势:全淹没灭火无死角,不受火源在空间位置的限制;灭火后对大气无污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气溶胶灭火剂对于内部结构复杂、难以无死角灭火的机柜、电控柜有着先天的适应性。其次,气溶胶灭火剂本身是固体。灭火时,以气体为主并含有少量固体的灭火剂通过快速化学反应喷发到防护空间内,具有反应速度快、效率高、灭火迅速、腐蚀性低的优点,更适用于精度要求高的机柜、电控箱。

气溶胶灭火装置

这些可燃物分布在配电柜的不同部位,其中柜内电池较多,背面也有很多相关的电路设备,排列密集,由于空间狭小,火灾危险性最高。配电柜火灾的特点:1。可燃物种类多,火势蔓延快。2.火灾隐患多,易发生电气火灾和固体火灾。3.配电柜内电池距离近,火焰蔓延快。4.设备价值高,火灾损失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气溶胶灭火装置

4、S型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的适用范围

1。电气消防通信机房、通信基站、计算机房等。配电室、发电机房、电缆夹层、电缆井、电缆沟等含有精密仪器设备的场所的电气火灾。2.使用或储存可燃固体物质的场所可燃固体物质的表面火灾。生产、使用或储存柴油(35号柴油除外)、重油、变压器油、动植物油等C类可燃液体的场所发生液体火灾;能在灭火前切断气源的瓦斯火。

气溶胶灭火装置

5、气溶胶灭火器价格

气溶胶是一种可以用来制作灭火器的材料。气溶胶一般用于计算机房、配电房等场所。气溶胶灭火器的灭火效率很好,比干粉灭火器要好。气溶胶灭火器可分为S型和K型,不同类型灭火器的有效性不同。气溶胶灭火器成本相对较高,但在利润空间上会有绝对优势。你知道气溶胶灭火胶的价格吗?灭火原理是什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

气溶胶灭火装置

二、灭火原则1。燃烧的四要素: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灭火气体的灭火机理是消除燃烧四要素中的一个或多个。S型气溶胶灭火装置中的固体灭火剂由电启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大量结块的灭火气溶胶,主要由N2、少量CO2、金属盐固体颗粒等组成。

气溶胶灭火装置

6、电池箱安装 气溶胶灭火装置的利弊?

凡事有利有弊。就S型气溶胶而言,灭火效率好,洁净度高,气溶胶喷洒后的残留物对电子设备影响较小。气溶胶以固体形式储存,不挥发,所以不会有泄漏问题等问题,而且储存期长,也方便随时监控保护区内的设施。比如我们公司用的安盾消防还是可以的。体积小,常压储存,无需铺设管网;

气溶胶灭火装置

7、热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的气溶胶灭火系统介绍

气溶胶是由细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稳定物质状态体系,是指以气体(通常为空气)为分散介质,以固体或液体颗粒为分散质的胶体体系。自然界常见的气溶胶云、烟和雾。气溶胶中的粒子尺寸大多在10-5 ~ 101微米量级,具有气体流动性,能绕障碍物扩散。气溶胶灭火装置中的试剂是固体,氧化还原反应喷出的成分是气溶胶。

由天津公安消防研究所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烟雾自动灭火系统完成,主要用于扑灭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火灾。这是一种全新的灭火技术,与以往不同,既有烟和雾,也有细小的固体颗粒,还有水蒸气和N2、CO2灭火气体形成的气溶胶物质进行灭火。第二代K型气溶胶灭火K型气溶胶灭火技术,又称钾盐灭火技术,是气溶胶灭火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